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
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
倦夜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翻譯
長夜厭煩,枕頭上都覺乏人,左顧右盼,小窗外總不見天明。
耳邊傳來孤村的狗吠聲;殘月一下有幾人在行動?
我雙鬢早白而衰老,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靜。
眼前荒園中阡陌縱橫,蟋蟀聲聲叫個不停。它不斷虛聲好似紡績,空鳴叫哪能有功成?
注釋
倦枕:即對枕頭厭煩,就是失眠。
未明:未見天亮。
殘月:這里當指天將明的月亮。
衰鬢:人老而頭發(fā)稀少。
旅懷:客居情懷。
清:清苦。
絡緯:即蟋蟀,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元符二年(1099),時蘇軾已六十四歲。據記載,蘇軾于紹圣四年丁丑(1097)被貶滴到昌化軍(屬今海南省),元符元年戊寅移至儋耳謫所。最初寄居在一所官屋中,后朝廷聽到這個消息,便派人把他趕出來。于是他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籌建一處住宅,名日桄榔庵。
賞析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寫失眠的人討厭夜長,窗戶仿佛永遠也見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厭長夜”一下句說,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戶老是不見光亮!皡挕薄敖K”,表明作者失眠時間之久,情緒之煩躁,對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貶的不幸,對前途的擔優(yōu),生活的艱難,或者是對自己年老而無所作為的悔恨?磥磉@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弊髡呤呖赡芎芫昧,時間可能是五更以后,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沒有行人的,為生計奔波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來犬吠。孤村,點明作者自己所處。殘月,點明時間。兩句簡潔形象地寫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時也襯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蘇軾此時已經“衰鬢久已白”。北宋官員升沉不定,調動頻繁,“莫笑官居如傳舍”,謂經常調遷,不能安居,蘇軾飽嘗其苦,“旅懷”即指此種情況。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這里作者以荒園絡緯自比,感嘆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終日“織呀織”,“織呀織”的,只不過是空喊,是虛織。
蘇軾《倦夜》中的前四行詩,在藝術上可與李白《靜夜思》媲美。同樣是寫窗前月下,李白寫床獨不言窗,而必回故鄉(xiāng)。此地無聲勝有聲。東坡寫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鄉(xiāng)。只比李白多聞“一犬吠”,似乎擋著了回鄉(xiāng)之路。把他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欲歸不能的痛楚寫得淋漓盡致。此乃有聲勝無聲。
這首詩看上去極有柳宗元詩歌的味道,如“厭長夜”、“小窗”、“孤村”、“殘月”、“衰鬢”、“荒園”、“旅懷”再加上靜夜犬吠的聲音效果,陰陰冷冷、孤獨凄苦。柳詩《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歲暮》亦有同趣“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盡落。”可見,蘇軾是愛用柳詩的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說的一樣。蘇軾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將其轉為己用,就如《倦夜》這首詩,如若粗心讀之,或會以為是柳詩,但稍加用心則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詩,只有宋人,只有蘇軾才能寫出。在柳宗元的詩中這些意象是并列關系,是對仗關系,“······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保谠赌蠞局蓄}》)“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保谠睹酚辍罚┤缡且。而《倦夜》則實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緊接一句,類似于敘事詩的,之間也有著因果關系。聞得“孤村一犬吠”,才會有“殘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從而設想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則是很好了。從行者又聯(lián)想到自己一輩子孤身之旅,感慨萬千了。
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倦夜
[宋代]蘇軾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失眠的人總是厭煩這漫漫長夜,窗戶仿佛永遠也見不到光亮似的。
荒寂的孤村中傳來狗吠聲,那是幾個行人在殘月下趕路。
鬢發(fā)早已稀疏斑白,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靜。
眼前荒園中阡陌縱橫,蟋蟀聲聲叫個不停,不斷空鳴叫哪能有功成?
注釋
倦枕:即對枕頭厭煩,就是失眠。
未明:未見天亮。
殘月:這里當指天將明的月亮。
衰鬢:人老而頭發(fā)稀少。
旅懷:客居情懷。清:清苦。
絡緯:即蟋蟀,蟲文,又文莎雞,俗稱紡織娘。
賞析:
這是一首感寓詩。首聯(lián)是對長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頷聯(lián)由犬吠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頸聯(lián)由行人轉想到自己的飄零生活,雖無政務之累,卻也鬢發(fā)皆白,感慨不已。尾聯(lián)借絡緯虛織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絕望。全詩結構緊湊,聯(lián)想自然,描寫生動,含意深刻。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寫失眠的人討厭夜長,窗戶仿佛永遠也見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厭長夜”一下句說,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戶老是不見光亮!皡挕薄敖K”,表明作者失眠時間之久,情緒之煩躁,對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貶的不幸,對前途的擔優(yōu),生活的艱難,或者是對自己年老而無所作為的悔恨?磥磉@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弊髡呤呖赡芎芫昧,時間可能是五更以后,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沒有行人的,為生計奔波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來犬吠。孤村,點明作者自己所處。殘月,點明時間。兩句簡潔形象地寫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時也襯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碧K軾此時已經“衰鬢久已白”。北宋官員升沉不定,調動頻繁,“莫笑官居如傳舍”,謂經常調遷,不能安居,蘇軾飽嘗其苦,“旅懷”即指此種情況。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這里作者以荒園絡緯自比,感嘆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終日“織呀織”,“織呀織”的,只不過是空喊,是虛織。
蘇軾《倦夜》中的前四行詩,在藝術上可與李白《靜夜思》媲美。同樣是寫窗前月下,李白寫床獨不言窗,而必回故鄉(xiāng)。此地無聲勝有聲。東坡寫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鄉(xiāng)。只比李白多聞“一犬吠”,似乎擋著了回鄉(xiāng)之路。把他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欲歸不能的痛楚寫得淋漓盡致。此乃有聲勝無聲。
這首詩看上去極有柳宗元詩歌的味道,如“厭長夜”、“小窗”、“孤村”、“殘月”、“衰鬢”、“荒園”、“旅懷”再加上靜夜犬吠的聲音效果,陰陰冷冷、孤獨凄苦。柳詩《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歲暮》亦有同趣“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盡落!笨梢,蘇軾是愛用柳詩的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
但又像前面所說的一樣。蘇軾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將其轉為己用。就如《倦夜》這首詩,如若粗心讀之,或會以為是柳詩,但稍加用心則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詩,只有宋人,只有蘇軾才能寫出。在柳宗元的詩中這些意象是并列關系,是對仗關系,“······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ぁぁぁぁぁちb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保谠赌蠞局蓄}》)“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保谠睹酚辍罚┤缡且。而《倦夜》則實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緊接一句,類似于敘事詩的,之間也有著因果關系。聞得“孤村一犬吠”,才會有“殘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從而設想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則是很好了。從行者又聯(lián)想到自己一輩子孤身之旅,感慨萬千了。
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譯文
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
好一個清秋月夜!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
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這一夜思考著千樁萬樁的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徹夜難眠啊,只能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釋
倦夜:題注:《吳曾漫錄》云:“顧陶類編題作《倦秋夜》!
倦:疲倦。
涼:涼氣。
侵:侵襲。
臥內:臥室,內室!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罚骸百剷x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野:野外。
滿: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zhòng)露:濃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點,極少的水!秾O綽子》:“時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潤!薄端囄念惥邸肪硪话僖龝x李颙《經渦路作》詩:“亢陽彌十旬,涓滴未暫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無:忽而有忽而無。乍:忽然。
“暗飛”二句:一作“飛螢自照水,宿鳥競相呼”。
暗飛:黑暗中飛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謂棲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喚。
干(gān)戈:指戰(zhàn)爭。《史記·儒林列傳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說清靜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長門賦》:“徂清夜于洞房。”
賞析: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于題目不輕下一字,而杜詩尤嚴。”此詩題目卻有點悖于常理。按說,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后才會產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應不會“倦”。因此,詩人夜里為什么會疲倦是這首詩的一條重要線索。
起句云:“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薄爸瘛薄ⅰ耙啊倍,不僅暗示出詩人宅旁有竹林,門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氣:夜風吹動,竹葉蕭蕭,入耳分外生涼,真是“綠竹助秋聲”;郊野茫茫,一望無際,月光可以普照,更顯得秋空明凈,秋月皓潔。開頭十個字,勾畫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況。三、四兩句緊緊相承,又有所變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時間已經是深夜了。五、六兩句又轉換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边@是秋夜破曉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從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寫得歷歷在目。雖然這六句全寫自然景色,單純寫“夜”,沒有一字寫“倦”,但在這幅“秋夜圖”中,不僅有綠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飛的螢、水宿的鳥,其實還有這些景物的'目擊者──詩人自己。他孤棲“臥內”,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一會兒擁被支肘,聽窗外竹葉蕭蕭,露珠滴答;一會兒對著灑滿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會兒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遙空,環(huán)視曠野,心事浩茫。這一夜從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徹夜不眠,他該有多么疲倦。∵@樣就有了這些疑問:如此清靜、涼爽的秋夜,詩人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纏住他的心?詩的最后兩句詩人直吐胸臆:“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來他是為國事而憂心!叭f事干戈里”,詩人非常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但是,當時昏君庸臣當政,有志之士橫遭賤視和摒棄,詩人自己也是報國無門。故詩的結語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發(fā)了詩人無限感慨與憂憤。
詩的最后兩句,對全篇起了“點睛”的作用。這兩句的出現(xiàn)使前面所描寫的那些自然景物顯現(xiàn)出一層新的光彩,它們無一不寄寓著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與詩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詩人為國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涼侵臥內”;由于詩人嘆息廣大人民的亂離之苦,故對那如淚珠滾動般的“重露成涓滴”之聲特別敏感;那光華萬里的“野月”,使詩人思緒向廣闊和遙遠的空間馳騁;那乍隱乍現(xiàn)、有氣無力的“稀星”,似乎顯示出詩人對當時政局動蕩不定的擔心;至于那暗飛自照的流螢,相呼結伴的水鳥,則更明鮮地襯托出詩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誰親”(《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的孤寂心情。
前人贊美杜詩“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明謝榛《四溟詩話》)。這首詩中由于詩人以“情眼”觀景、攝景,融情于景,故詩的字面雖不露聲色,只寫“夜”,不言“倦”,只寫“耀乎外”的景,不寫“融乎內”的情,但詩人的羈孤老倦之態(tài),憂國憂時之情,已從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鮮明地流露出來。在這里,情與景,物與我,妙合無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詠三嘆,余韻無盡的效果。
這首詩的構思布局精巧玲瓏。全詩起承轉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粗轉細,用空間的變換暗示時間的推移,畫面變幻多姿,情采步步誘人。詩的首聯(lián)“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峭拔而起,統(tǒng)領下兩聯(lián)所寫之景。設若此兩句寫作“夜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不僅出語平庸,畫面簡單,而且下面所寫之景也無根無絆。因為無“竹”,“重露”就無處“成涓滴”;無“野”,飛螢之火、水鳥之聲的出現(xiàn),就不知從何而來。由“竹”、“野”二字,可見詩人煉字之精,構思布局之細。此詩結尾由寫景轉入抒情,似斷實聯(lián),外斷內聯(lián),總結了全篇所寫之景,點明了題意,使全詩在結處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煥發(fā)出異樣的光彩。
創(chuàng)作背景
據前人考證,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王嗣奭《杜臆》云:“此詩亦必到村后作!边@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并于廣德元年(763)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陜州避難(《新唐書·吐蕃傳》)。北方廣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戰(zhàn)禍,“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边@時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自身雖未直接受害,但他對國家和人民一向懷有深情,值此多難之秋,他不禁憂心如焚,因作此詩以抒發(fā)感慨。
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譯文
竹林中的涼氣漸漸侵入臥室,郊野茫茫,月光灑滿庭院的每個角落。
更深露重,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時有時無。
螢火蟲在黑暗中飛行,自己照亮自己;棲息在溪旁的鳥兒已經醒來,呼喚著同伴。
這一夜思考著千樁萬樁的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只能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釋
倦夜:題注:《吳曾漫錄》云:“顧陶類編題作《倦秋夜》!
倦:疲倦。
涼:涼氣。
侵:侵襲。
臥內:臥室,內室。
野:野外。
滿: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zhòng)露:濃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點,極少的水。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無:忽而有忽而無。乍:忽然。
“暗飛”二句:一作“飛螢自照水,宿鳥競相呼”。
暗飛:黑暗中飛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謂棲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喚。
干(gān)戈:指戰(zhàn)爭。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說清靜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賞析: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于題目不輕下一字,而杜詩尤嚴!贝嗽婎}目,就頗令人感覺蹺蹊。按說,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后才會產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怎么會“倦”?這是一個怎樣的夜?詩人為什么會倦?讓我們順著這條線索,看一看詩中的描寫吧。
起句云:“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僅暗示出詩人宅旁有竹林,門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氣:夜風吹動,竹葉蕭蕭,入耳分外生涼,真是“綠竹助秋聲”;郊野茫茫,一望無際,月光可以普照,更顯得秋空明凈,秋月皓潔。開頭十個字,勾畫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況。三、四兩句緊緊相承,又有所變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是深夜了。五、六兩句又轉換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边@是秋夜破曉前的景色: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從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寫得歷歷如在目前。表面看,這六句全寫自然景色,單純寫“夜”,沒有一字寫“倦”;但仔細一看,我們從這幅“秋夜圖”中,不僅看到綠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飛的螢、水宿的鳥,還看到這些景物的目擊者──詩人自己。我們仿佛看到他孤棲“臥內”,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一會兒擁被支肘,聽窗外竹葉蕭蕭,露珠滴答;一會兒對著灑滿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會兒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遙空,環(huán)視曠野,心事浩茫……這一夜從月升到月落,詩人何曾合眼!徹夜不眠,他該有多么疲倦!如此清靜、涼爽的秋夜,詩人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纏住他的心?詩的最后兩句詩人直吐胸臆:“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來他是為國事而憂心。這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并于廣德元年(763)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陜州避難(《新唐書·吐蕃傳》)。北方廣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戰(zhàn)禍,“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边@時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據前人考證,此詩作于廣德二年),自身雖未直接受害,但他對國家和人民一向懷有深情,值此多難之秋,他怎能不憂心如焚!“萬事干戈里”,這一夜他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但是,當時昏君庸臣當政,有志之士橫遭賤視和摒棄,老杜自己也是報國無門。故詩的結語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發(fā)了詩人無限感慨與憂憤。
詩的最后兩句,對全篇起了“點睛”的作用。讀了這兩句,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前面所描寫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顯現(xiàn)出一層新的光彩,無一不寄寓著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與詩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詩人為國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涼侵臥內”;由于詩人嘆息廣大人民的亂離之苦,故對那如淚珠滾動般的“重露成涓滴”之聲特別敏感;那光華萬里的“野月”,使人會聯(lián)想到詩人思緒的廣闊和遙遠;那乍隱乍現(xiàn)、有氣無力的“稀星”,似乎顯示出詩人對當時政局動蕩不定的擔心;至于那暗飛自照的流螢,相呼結伴的水鳥,則更明鮮地襯托出詩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誰親”(《贈王侍御四十韻》)的孤寂心情。
前人贊美杜詩“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明謝榛《四溟詩話》)。這首詩中由于詩人以“情眼”觀景、攝景,融情于景,故詩的字面雖不露聲色,只寫“夜”,不言“倦”,只寫“耀乎外”的景,不寫“融乎內”的情,但詩人的羈孤老倦之態(tài),憂國憂時之情,已從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鮮明地流露出來。在這里,情與景,物與我,妙合無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讀之令人一詠三嘆,味之無盡。
這首詩的構思布局精巧玲瓏。全詩起承轉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粗轉細,用空間的變換暗示時間的推移,畫面變幻多姿,情采步步誘人。詩的首聯(lián)“竹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峭拔而起,統(tǒng)領下兩聯(lián)所寫之景。設若此兩句寫作“夜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不僅出語平庸,畫面簡單,而且下面所寫之景也無根無絆。因為無“竹”,“重露”就無處“成涓滴”;無“野”,飛螢之火、水鳥之聲的出現(xiàn),就不知從何而來。由“竹”、“野”二字,可見詩人煉字之精,構思布局之細。此詩結尾由寫景轉入抒情,驟看殊覺突然,細看似斷實聯(lián),外斷內聯(lián),總結了全篇所寫之景,點明了題意,使全詩在結處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煥發(fā)出異樣的光彩。
【倦夜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