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譯文及注釋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chán)娟(juān)。
尋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xiàn)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中秋:本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無煙。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qū)鐣r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注釋
尋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xiàn)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
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
中秋:本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qū)鐣r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簡析
玩月指在月下賞玩,即賞月。棲白這首賞月詩寫得很是凝煉,文字通俗平易,韻調(diào)優(yōu)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細膩而生動地描繪出來,猶如一幅神采飄逸的寫意畫。同時,詩中也抒發(fā)了作者對日月常存,人生易逝這種自然規(guī)律的深沉感嘆。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譯文: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緩緩移動,而竹林掩映下的廳堂在夜色中打開了。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喧鬧聲驚起林間宿鳥,掠過林子穿飛而去,而花香則隔著春水遠遠地送將過來。
注釋:
春苑月裴(péi)回,竹堂侵夜開。
苑:花園或園林。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個地方來回掠動、走動。侵夜:近夜,入夜。侵,入、臨近。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驚鳥:從休息場地或啄食場地驚起的鳥。排林度:夜鳥歸林,排行而過。風花:春風吹送的花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后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全詩描繪了一個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春夜園林,語言淺近、靜謐清新。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主人公的形象。春天苑囿,明月徘徊,傍晚在竹子環(huán)繞的廳堂里聚會,體現(xiàn)了詩人此時月下漫步的悠閑。
后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绑@鳥排林度”,是瞬間的美景,作者快速地抓住了這一景象的韻味,此處也了作者對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間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而緊接著的是夜風帶來的花香。如此,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地方,一個優(yōu)美、浪漫的世界出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滅,啼轉(zhuǎn)多。掩妾淚,聽君歌。
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
一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
注釋:
、倬核!抖Y記·月令》:“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诮鸶祝è括ɡ):古代照明用的燈盞,或用銅制,稱為金缸。
、哿簤m:相傳漢朝魯人虞公擅長歌唱,發(fā)聲清哀,蓋振梁塵。
翻譯:
冬天的夜晚寒冷而漫長,閑無聊賴,夜起坐在北屋低吟歌唱,消解難耐的寂寞。窗外的水井臺上已經(jīng)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冰,月光透過窗戶將清輝灑落我的閨房,更給冬夜增添了一絲的孤寒。凝望昏黃的燭光,淚止不住地流淌,泣聲在低吟中已經(jīng)不能掩蓋,隨著越來越暗淡的燈光,哭啼聲越來越大。我不時地擦擦眼淚,傾聽著情郎歌唱,歌聲纏綿,情意濃濃,好像訴說我們彼此的愛意。兩個人必須情意相投,才能忠貞不渝。如果有一絲的虛情假意,就是他唱上一萬首美妙的歌曲,我也不放在心上,不屑一顧。
賞析:
《夜坐吟》,樂府歌辭名,始于鮑照,內(nèi)容為聽音樂歌曲時的感觸。李白這首《夜坐吟》塑造的是一個具有剛強性格的女性。詩中的女子要求的是男女雙方建立在彼此平等相待、情投意合基礎(chǔ)上的愛情,否則,即使對方唱出千萬支動人的歌曲她也不屑一聽。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4
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關(guān)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古詩簡介
《十六夜玩月》為一首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居住蘇州時所做。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十六夜出游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月的喜愛,同時也抒發(fā)淡淡的鄉(xiāng)愁。這首詩的以新穎的角度寫月,擺脫拘謹,使之具有靈動性和歡樂感,為后人所稱頌。
翻譯/譯文
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潔明亮,似金波可舀,讓人爽目怡悅,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濃郁可人。關(guān)山在皎潔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開闊了許多,站在山上仿佛銀河就流在腳畔,星辰與我共飲。遠處,樵夫唱著歌伴月而歸,思鄉(xiāng)的戰(zhàn)士吹響的蕭索笛聲緩緩從城樓上飄逸出來,孩童們卻不懂這些淡淡的鄉(xiāng)愁,嬉戲打鬧,樂不思蜀,半夜還在河上行船游玩。
注釋
。1)挹:取。
。2)金波,月光。
。3)玉露:白露之美詞。
。4)河漢:銀河。近人者以地勢之高。
。5)巴童:川東鄉(xiāng)音年。
。6)渾,全。
文學鑒賞
杜甫寫月詩的詩題中有兩首較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與八月十五日只相差一天或兩天,也可能出于觀察一下兩天月色的差別,或出于避舊求新的思維習慣,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對月”。何為玩月呢?從詩的思路僅其內(nèi)容看,詩人大致從以下角度來思考吧:首先是月和人是雙向?qū)とさ,不單是人在玩月;既是“玩”從描寫上來看便具有靈動性和歡樂感,擺脫過于拘謹;再是人的范圍擴大,不單是詩人玩月。我們且看詩為何來尋趣吧!
這是一首五律,字數(shù)不多,但所含面較為寬廣,大致有以下幾個層次。一、二兩句為襯托或稱前言,月所具有的招人喜愛和可親之處要給予顯示或作簡要描述。時令已值秋天,月色尤為皎潔明亮,讓人爽目怡悅。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多么濃郁,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之光彩,多么著人心感滋潤。十六日的圓月、銀光不遜于十五,為“玩月”作了很好的襯墊。三、四兩句寫人與月尋趣的寬闊空間和較好的條件。請看,關(guān)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玉色的月光照耀,使天地顯得更加寬廣遼闊,創(chuàng)設(shè)了充分自由飛翔的空間,也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這時你將會發(fā)現(xiàn),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人流顯得如此貼近,天上的銀河、星星、月亮與人間已如鄰近之同居共飲,!人與月原來是這樣親近相依。這為今夜人月對玩尋樂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其中也隱含了月對人之情意。
下四旬為第三層次,寫出了今夜玩月的樂趣。詩人的設(shè)計也有特色,先寫地域之廣,有山谷野坡,有邊域,有村落,也有河上,可稱遍及四方。再寫玩月者的類別,有打樵人,有邊防衛(wèi)士,有鄉(xiāng)村兒童,也有水上旅途者,包羅廣大人群的代表,說明“月”在廣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第三,寫如何玩月,打樵者唱著山歌,踏著月光,高興而歸,這是用歌聲來玩月。邊城城樓上響起橫笛曲聲,顯得多么哀幽,大概是高鄉(xiāng)遙遠的戰(zhàn)士,仰視明月不免有思鄉(xiāng)之愁萌生,笛聲也就吹出了“鄉(xiāng)思曲”,這也算月對人的一種同情與共承哀愁。兒童們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躍尋樂之樂,他們嬉戲而蹦跳,樂趣橫生,玩得如此天真。明月也就高興地提供兒童們活動的天地,這也是月尋趣之樂。已是半夜還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尋樂,這也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從以上玩月的描述中也可看到詩人杜甫雖心懷思鄉(xiāng)之愁,但也有乘鄉(xiāng)愁之時作玩月之樂,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暢抒對之月愛。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5
客夜原文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
翻譯
客居他鄉(xiāng)何曾得以入睡?漫長的秋夜啊天總是不肯明。
映入門簾的是殘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遠江的濤聲。
生計笨拙弄得衣食皆無,處境艱難的我只得依賴友朋。
給老伴兒寫了幾紙書信,應該讓她知道我未歸的苦情。
注釋
著:入睡。
明:天亮。
殘月:將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處作動詞,指江聲從高處而來。
計:謀生之計。
拙:拙劣。
途窮: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悉:知悉。
未歸情:遲遲未歸的苦衷。
賞析
詩題為《客夜》而通篇不見“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讀之真感有高處著筆,不落言筌之妙。全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蘊籍,耐人尋味。
首聯(lián)“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碧峁P入題,籠罩全篇!昂卧薄安豢稀彼淖钟葹闅v來評注家們所贊賞。這四字詩人在別處雖曾用過(《復愁十二首》“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處卻顯得特別精警。它形象地表現(xiàn)出詩人“睡不著還望睡著,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嘆《杜詩解》)的情態(tài)。王嗣奭贊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說展現(xiàn)了形象,傳出了神采。葛立方也說:“含蓄甚佳!保ā俄嵳Z陽秋》)這里所謂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現(xiàn)的形象意蘊的深度而言。
頷領(lǐng)“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緊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來。從文字上看,好像只寫的是月影江聲,秋夜之景,但實際顯現(xiàn)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過詩人用的是襯映手法,以景寓情罷了。“高枕”是杜甫習用詞語,集中凡十見,用于律詩對句共八處,其中六個高字均“死字活用”(參見施鴻!蹲x杜詩說》),用語法術(shù)語說即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梓州四周多山,江水從遠處山間流來,夜靜之時在枕上聽之,覺其聲來自比枕高之處。
月影由東窗漸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說“殘月影”。月兒篩過窗簾,光影灑地,對無憂的人說來正是秋夜美景,但對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詩人來說就倍增煩惱了,只好斜倚著讓自己輕松自適些。殊知,那遠處的江聲又聽得更清,擾人愁煩,何況這江聲又是遠江之聲,更把詩人的愁緒引向“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衢”(《草堂》)的成都。新營的草堂,留居的妻兒,都是難堪的系念,而“家遠傳書目,秋來為客情”(《悲秋》)則更使情懷悲愴了。詩人不直接著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殘月江聲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無窮。
嚴武離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梓州是嚴武領(lǐng)東川節(jié)度使時的舊地,那里有他的舊部、僚屬,借嚴的關(guān)系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資助,這次詩人去梓州除了避亂之外可能還有這個因素。從詩人這時期寫的許多投寄,奉贈和參加宴飲的詩來看,不難得到證實。他幾乎向當時在梓州稍占勢要的人(如李梓州、楊梓州,嚴二別駕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過冀求資助之意,但得到的不過是幾次應酬宴請和臨時的少數(shù)周濟罷了。因而詩人不斷發(fā)出“巴蜀愁誰語”(《游子》),“厭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樓二首》)的孤獨與絕望的悲嘆。他將離梓州時寫的“昔如縱壑魚,今如喪家狗”(《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間行路難”(《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等詩句,可算詩人這一時期凄惶無依生活的總寫照,也是頸聯(lián)“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的最好注腳。從結(jié)構(gòu)上看,頸聯(lián)二句正是遙接首聯(lián)“秋天不肯明”句而來的,它具體地傾訴出“不肯明”的煩怨之情的根由。
尾聯(lián)“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崩掀薮邭w,使詩人更陷入了欲歸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萬緒,苦衷難述。杜甫在這里是說:“老妻啊,你是應當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為什么寫這樣幾頁長信催我回家呢?”詩人不在結(jié)尾處用重筆再寫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開一筆寫老妻應理解我不能歸家的苦衷,寫得含蓄,說得真切,無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讀。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兩句不但是全詩感情發(fā)抒的高潮,也是首聯(lián)“何曾著”“不肯明”的歸穴。層次起伏,首尾一貫,曲盡章法變幻之妙。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6
楓橋夜泊/夜泊楓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釋
楓橋:橋名,在今江蘇吳縣閶門西。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一說為烏啼鎮(zhèn)。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jīng)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皸鳂颉痹趨强h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伙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于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jīng)數(shù)次重建,現(xiàn)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后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唐代)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jīng)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qū)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賞析:
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制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tài),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后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fā)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么樣的感受呢?
詩歌前后兩聯(lián),所描寫的內(nèi)容一繁一簡,體現(xiàn)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意境,也寓于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guān)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fā)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huán)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罢空拷馍嫌袟,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nèi)容和它給予人的聯(lián)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俺蠲摺保斨笐阎贸钐稍诖系穆萌!皩Τ蠲摺钡摹皩Α弊职恕鞍椤钡囊馓N,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仿佛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xiàn),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shù)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chuàng)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藝術(shù)意境了。(劉學鍇)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7
送沈記室夜別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曉云。
秋風兩鄉(xiāng)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寧共采,霜猿行獨聞。
捫蘿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翻譯
秋水漾桂香,晚風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曉云映晨光。
托蕭瑟秋風寄去異地的鄉(xiāng)愁,在千里之外共對皎潔的月亮。
枝頭凄冷怎能共折蘭菊?猿啼哀號孤旅哪堪悲涼。
手撫松蘿你當念我曾相依伴,采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無雙。
注釋
桂水:源出湖南藍山縣南,向東北流入湘江。
澄:澄清。
夜氛:夜氣。
楚山:泛指湖南一帶楚地的山巒。此句說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兩鄉(xiāng):各處異鄉(xiāng)。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約的去處。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分別。
寒枝:秋夜中的樹枝。
寧: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兩人即將分別。
霜猿:霜天的猿啼聲。
捫蘿:撫蘿。蘿即松蘿。
折桂:折取桂枝。
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對沈約的思念。
鑒賞
范云十幾歲時,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漢附近)任職,范云隨侍其側(cè),年長其十歲的沈約也在郢府為記室參軍,一見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約轉(zhuǎn)至荊州(今湖北江陵附近)為征西記室參軍,兩人分別。這首詩當作于此時,詩題中的沈記室即沈約。史稱范云八歲賦詩屬文,“操筆便就”,“下筆輒成”(《梁書·范云傳》),這首詩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詩的開頭便以極平穩(wěn)的筆調(diào)勾畫出送別時靜謐、安詳?shù)沫h(huán)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條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懷》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陸云《喜霽賦》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塵于沉泥!苯汀峨s體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實指。范詩中用這一詞渲染了送別場面的溫馨。送別詩,可以寫送別時的情景、場面,以及當時人的心理活動,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詩輕輕帶過,遂轉(zhuǎn)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與荊州,古時均屬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啟程的情景是晴空萬里,天朗氣清。這畢竟是少年人所寫的詩,所以,他筆下的離別不是凄慘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麗之氣貫穿于內(nèi),顯得輕盈灑脫。沈約《別范安成》詩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闭沁@種精神的寫照。不過,中國人重視朋友(為五倫之一),重視友情,朋友的離別,總難免有些許的哀愁!氨馍x別,樂莫樂兮心相知!惫识戮湟浴扒镲L兩鄉(xiāng)怨”分寫兩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寫二人心靈之相通。謝莊《月賦》云:“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寫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見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寫景,后二句偏寫情,所以轉(zhuǎn)下去便偏寫事!昂幑膊伞笔菍Χ诉^去共同生活的回憶,“霜猿行獨聞”則是對別后獨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送別,但無論是偏于寫景、寫情或?qū)懯,都暗涉了離別。然而離別只是形體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結(jié)束兩句以極其肯定的語氣寫道:“捫蘿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憶”!皰刑}”、“折桂”由上句“寒枝”引發(fā)而來,同時又暗與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應。
這里牽涉到一句詩的異文!皰刑}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遺”,一作“勿遺”!昂鲞z我”意思是:忽將我遺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約與范云間的感情,且與全詩情緒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種希冀之情,雖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達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從范云詩的整體風格來看,也以“正意我”于文為勝。范詩的結(jié)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對寫。如“迨君當歌日,及我傾樽時!保ā懂攲啤罚盃柗骱筌噳m,我事東皋粟!保ā娥T謝文學離夜》)“待爾金閨北,予藝青門東!保ā洞鸷涡悴拧罚昂I衔糇灾,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保ā秳e詩》)等等。而在這首詩中,也只有作“捫蘿正意我”,才可與“折桂方思君”相對得最為工穩(wěn),也最能體現(xiàn)范云詩歌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色。
此詩在寫法上是一句一轉(zhuǎn),但同樣是“轉(zhuǎn)”,如沈約的《別范安成詩》(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二評為“句句轉(zhuǎn)”),是層層遞進式的轉(zhuǎn),而范云此詩則是句句回環(huán)式的轉(zhuǎn)。這種回環(huán)式的結(jié)構(gòu)、回環(huán)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詩風的典型。所以鐘嶸《詩品》曾評范云詩曰:“范詩清便宛轉(zhuǎn),如流風回雪!闭亲プ×似湓婏L格的整體特征!端蜕蛴浭乙箘e》雖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難看出,這首詩已經(jīng)奠定了范詩風格的基礎(chǔ)。
創(chuàng)作背景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蕭賾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漢附近)軍政,范云隨父范抗在郢府,沈約與范抗同府,與比他年輕十歲的范云相識交好。幾年后,沈約轉(zhuǎn)至荊州(今湖北江陵附近)為征西記室參軍,此詩作于兩人分別之時。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8
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
旦辭杞國風微北,夜泊寧陵月正南。
老樹挾霜鳴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
翻譯
汴水奔流,日馳三百里,我的船兒向東順流而下,還張起了白帆。
清晨時離開杞國,刮著微微的北風;晚上泊舟寧陵,月亮正照著南邊的舷窗。
一棵老樹滿帶著清霜,涼風吹來,窣窣作響;花兒上凝聚著寒露,慢慢滴落,連綿不斷。
我只覺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處,眼前的水色與天光都是蔚藍。
注釋
寧陵:今河南寧陵縣。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內(nèi),流入黃河。
扁舟:小船。
旦辭:清晨辭別。
杞國:古國名,今河南杞縣。
窣窣:象聲詞。形容細小的聲音。
寒花:寒冷時節(jié)開放的花。多指菊花。
垂露:露珠下滴。
毿毿:細長的樣子。亦作“毶毶”。
茫然:猶惘然。失意的樣子。
不悟:不知道。
賞析
韓駒是江西詩派中的一員干將。江西詩派詩以布局嚴謹著稱,這首詩是《陵陽集》中的名作,被宋呂居仁等人作為樣板,認為“可作學詩之法”(《詩林廣記》引《小園解后錄》)。
詩題寫夜泊,便以夜泊為中心,這就是所謂擒題。但如果一味扣住詩題,詩便會死板呆滯,必須不即不離,眼睛覷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觸中心,在旁襯上做文章。這首詩前兩聯(lián)便不寫夜泊,先寫夜泊以前,船走得飛快,襯映出詩人的心情,以動、行來為下面的靜、泊作陪。第三聯(lián)寫夜泊,以景為主,第四聯(lián)轉(zhuǎn)而寫情,使詩有余味。在搭配上,前兩聯(lián)盡量蓄勢,蒼勁快捷,自然流暢,景色變化幅度很大,把動態(tài)寫足;后兩聯(lián)轉(zhuǎn)入凝重平緩,情致悠然,景色固定不動,把靜態(tài)寫足。寫動態(tài)時,又配合其快,寫流水、北風、明月等粗線條的大環(huán)境中的景物,間以地名,形成跳躍;寫靜態(tài)時,寫老樹、寒花、微小的聲音與下垂的露水等小景。這樣,全詩以意相貫,以氣相接,渾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后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來。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評這詩的章法說:“如梨園按樂,排比得倫!焙苄蜗蟮刈髁丝偨Y(jié)。清代王士禎、紀昀等人也對這首詩交口稱贊。
除布局外,這首詩在描寫場景及遣詞造句上也很得熔煉之功。如第一句“汴水日馳三百里”,氣勢很磅礴,可與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飛流直下三千尺”一類詩比靠。次句“扁舟東下更開帆”,加一倍寫快,方回評說:“此是詩家合當下的句,只一句中有進步,猶云‘同是行人更分首’也!薄暗┺o杞國”一聯(lián)則寫得很圓活,似山谷詩法。
值得一贊的是,詩尾聯(lián)融情于景,由蒼茫的夜色產(chǎn)生迷惘沉醉的感覺,遂以“水光山色”寄托難以表達的情思,得含蓄不盡之意。但是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挑剔說結(jié)處“汴水黃濁,安得蔚藍也?”落實了說,就失去了詩的趣味了。再說,夜間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藍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藍;這時要分辨汴水是否黃濁,倒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9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及注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于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jié)的燈景。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qū)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游伎皆秾(nóng)李,行歌盡落梅。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秾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桃李。落梅:曲調(diào)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wèi),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于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注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jié)的燈景。此句對后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薄都t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睎|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jīng)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 。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qū)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
秾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桃李。《詩經(jīng)·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
落梅:曲調(diào)名。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wèi),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短苾删┬掠洝吩疲骸闭率迦找梗方鹞岢诮,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nèi)!?/p>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705年(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描寫的是武則天時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學者認為,此詩作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賞析二
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后來也稱元宵節(jié)。據(jù)《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城長安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嘩,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shù)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
詩的首聯(lián)總寫節(jié)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笨膳c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jié)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jié)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shù)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lián)寫元夕車馬游人之盛。由于車馬交馳、游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著車馬的飛馳而去,后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tài)勢。紀昀說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仿佛可見車馬飛馳時卷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于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著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象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lián)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游妓”。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夸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借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傊,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游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jié)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薄敖鹞帷保址Q“執(zhí)金吾”,指京城里的禁衛(wèi)軍。據(jù)史記載唐代設(shè)左、右金吾衛(wèi),主管統(tǒng)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tǒng)觀全詩詞采華艷,絢麗多姿;而音調(diào)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jié)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洛陽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jù)《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洛陽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么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里得到啟發(fā)的。由于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guān)金鎖徹明開!笨膳c此相印證。城關(guān)外面是城河,這里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jié)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shù)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盎饦洹薄般y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里說出游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jié)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涌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jié),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diào)。洛陽城里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敖鹞岵唤倍,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jié)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詩于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于此。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夜箏
唐代: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譯文: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月光下紫色衣袖隨著手指在琴弦上拂動,得心應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想象。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忽然,弦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
注釋:
紫袖紅弦(xián)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夜箏:夜晚彈箏。紫袖紅弦:彈箏女子的衣袖是紫色的,箏弦的顏色是紅的。明月巾:月光下。自彈自感:彈箏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所感動。暗低容:滿面愁容,低頭沉吟的樣子。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弦凝指咽:彈奏暫停的狀態(tài)。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十分工整!白闲浼t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懊髟隆秉c“夜”!霸掳罪L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lián)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tài)。“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得心應手;“自感”,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白詮椬愿小卑蜒葑嗾哽`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像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讀者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于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tǒng)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保皇且晃兜某良。正因為與聲情攸關(guān),它才不同于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里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fā)現(xiàn)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讓讀者去領(lǐng)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兑构~》全力貫注的這一筆,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jié)詩句的化用。
但值得讀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保ā端嚫拧罚┯绕渖婕皵⑹聲r,絕句不可能像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里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貌。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nèi)容的豐富聯(lián)想。詩從側(cè)面落筆,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十二月十五夜原文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翻譯/譯文
悶聲的更鼓從遠處一陣緊一陣地傳來,忙碌的人們陸續(xù)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我也吹滅油燈準備入睡,但燈滅后卻發(fā)現(xiàn)房間更亮了,原來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撒滿白雪,明亮的圓月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比吹燈前還要明亮。
注釋
、佟⒊脸粒褐笍倪h處傳來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更(gēng)鼓: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晚上派專人巡夜,打鼓報道時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絕:這里是消失的意思。
、、后兩句是說:把燈吹滅后,因為窗外有月亮,又有雪光映射,所以窗子里面反而顯得更加明亮了。
賞析/鑒賞
首二句制造了更深人轉(zhuǎn)靜的環(huán)境氣氛。“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彼浴案摹薄ⅰ叭寺暋钡囊患币唤^,形成對照,更深人靜的過程,借助“沉沉”“漸漸”四疊字便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來,使人仿佛聽到夜神走動的腳步聲。它又以兩散行句結(jié)束,特意突出后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絕妙景致。
后二句寫雪映月愈明的景色!按禑舸案鳎抡找惶彀。”燈本以照明,吹燈而窗更明,是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灑滿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見。詩人這時也許已和衣上床,卻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個“十五”,既有明月當空,又有白雪灑地,很可能是詩人一生少遇的良宵。這時一盞寒燈,顯已成為多余。不由起坐吹燈,臨窗賞玩。由于白雪映襯,月光顯得分外皎潔。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晝!霸抡找惶彀住蔽遄,準確地表現(xiàn)出詩人映雪賞月的獨特感受,既寫了實景,又傳出真情,全詩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這兩句的藝術(shù)靈感,也許是受張九齡“滅燭憐光滿”的詩意的誘發(fā),但它不是“望月懷遠”,而是映雪賞月,則顯屬詩人的創(chuàng)造。它也不像韓愈、蘇軾因有謫遷經(jīng)歷,而生發(fā)“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情思,只是直寫這年最后一個“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此詩由于使用了對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現(xiàn)的藝術(shù)手法,而收到了語言清新簡凈的效果。此詩所寫臘半雪夜賞月的景致,可能會給人“幽冷”的印象,但它與柳宗元“孤舟”獨釣的“孤獨”心態(tài)迥然不同,因為作者并無柳氏南遷后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個生活安定的詩翁,十二月十五夜飛映雪賞月的真實感受,可以用詩人“景是眾人同,情乃一人領(lǐng)”(《老莫作詩》)的藝術(shù)自自來說明。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原文注釋】: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翻譯譯文】: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nèi)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賞析鑒賞】: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jīng)過詩人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就構(gòu)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
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
非鄉(xiāng)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譯文
楚人自來喜愛登高,抒發(fā)心中的煩悶。我才到這里,也覺得憂愁難忍。
莽莽蒼蒼的樹木,終日不散的煙云,使三峽顯得陰霾沉沉。開闊的江面,明月高懸,不時傳來猿猴的悲鳴。
遠離故鄉(xiāng),又逢歲暮年關(guān),怎不叫人心驚。要想安慰孤獨的靈魂,最好還是開懷痛飲。
閑來信步漫游,遇見山水佳麗,不妨高聲長吟。如果不是貶官外放,又怎么能飽覽各地的奇山異景。
賞析:
此詩作于景元年(1037年),作者當時謫居夷陵,曾經(jīng)過黃溪,登山臨水之際,撫今傷古,感慨良多,遂有此詩。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點絳唇·一夜東風
宋代:曾允元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譯文: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注釋: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夢轉(zhuǎn):猶夢覺。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長亭:古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餞別、暫歇之處。
賞析:
此詞寫閨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一夜東風,原應羅愁織恨,而詞中卻說“枕邊吹散愁多少”;“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往往引起人們嘆春惜花,無限感傷,而詞中偏說“只有歸時好”。在即將結(jié)束羈旅生活、踏上歸程的征人眼中,長亭道上的芳草也在分享著他內(nèi)心的喜悅。全詞清麗婉約,情景交融。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唐代:張籍
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
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譯文:
漁家就住在江口岸邊,漲潮時分江水就漫過柴門。
趕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遲遲未歸。
竹林寂寂,村邊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遠方蜿蜒,明月懸空,依稀看得江上漁船點點。
遠遠望去,漁夫似在尋找沙岸泊船,春風輕拂,吹動著他們的蓑衣。
注釋:
柴扉:柴門。
竹深:竹林幽深。
尋沙岸:是說有人在尋找沙岸泊船。
動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風吹動著他身上的蓑衣。
賞析:
春天的一個傍晚,詩人行旅至江邊,映入眼底的景色,蕭索而落寞。詩人一開頭就展示漁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簡陋,靠近僻遠江口,便于出江捕魚。時值潮漲,江潮浸濕了柴門。詩人在柴門外窺望,發(fā)現(xiàn)屋里闃無一人。詩人為何在門外徘徊張望呢?原來他要在這戶漁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卻還未回家!靶锌陀端蕖,暗示時已臨晚,而“主人猶未歸”,則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漁時間之長,其勞動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時此刻,詩人只好在屋外躑躅,等待,觀看四周環(huán)境:竹叢暗綠而幽深,鄉(xiāng)間小路蜿蜒伸展,前村還在遠處;月亮出來了,詩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漁船愈來愈稀少。用一個“遠”字,隱隱寫出詩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霸鲁觥北硎疽训搅艘估铩!搬灤 眲t和“主人猶未歸”句,前后呼應,相互補充。面對這冷落凄清的境界,詩人渴望主人歸來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停眺望江口,遠遠看見一葉扁舟向岸邊駛來,漁人正尋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風中飄動。好像是期待已久的漁人回來了,詩人喜悅的心情陡然而生。結(jié)尾一句,形象生動,調(diào)子輕快,神采飛揚,極富神韻,給人特別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詩人對漁民的深情厚意。
這首詩語言淺切流暢,活潑圓轉(zhuǎn)。“春風動草衣”句寫得尤為傳神。正如清人田雯評價張籍詩歌特色時所指出的那樣:“名言妙句,側(cè)見橫生,淺淡精潔之至。”(《古歡堂集》)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夜原文翻譯及賞析07-08
《春夜》原文及翻譯賞析03-04
《閣夜》原文及翻譯賞析03-28
夜坐原文翻譯及賞析10-08
《閣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2-05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01-08
村夜原文賞析及翻譯01-20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0-19
閣夜原文、翻譯、賞析01-03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