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公開課教案
《蘭亭集序》一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優(yōu)秀教案,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蘭亭集序》的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的要求:
1、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蘭亭集序》的課文內容,掌握有關本文重要的詞語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進而理解有關作者的人生逸事和《蘭亭序》在書法文學史上的地位。
2、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鑒賞能力,同時打通文學與繪畫書法音樂的聯(lián)系,充分展示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中學。
3、 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挖掘學生珍視經典美文的潛在情感,為培養(yǎng)閱讀經典的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蘭亭集序》的課文內容,掌握有關本文重要的詞語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進而理解有關作者的人生軼事和《蘭亭序》在書法文學史上的地位。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鑒賞能力,同時打通文學與繪畫書法音樂的聯(lián)系,充分展示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中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那幅書法作品嗎?板書(蘭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帶來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馮承素的摹本。
實際上,《蘭亭序》的真本已經由唐太宗帶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時,唐代就有過好幾種摹本和臨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寫,而臨本實際上已經摻入了書寫者的自我風格特征的臨寫),流傳到今天,像初唐的幾位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他們都進行過《蘭亭集序》的臨寫,而專門在皇宮里面做摹本的是馮承素,現(xiàn)在我們通行的就是馮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認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關于臨本后代也有趙孟頫、董其昌等比較著名。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篇“文風清閑,字字珠璣”,被稱為歷代序跋樣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這幅書法藝術登峰造極,被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對后世在文學上、書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遠影響的千古杰作。
二、檢查預習
根據(jù)我們對本文的預習,我來考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出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讓學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與 (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夫,句首發(fā)語詞,實際是人相與(人與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 (動詞,做、舉行)
進行修禊活動(一種驅邪的活動,到河邊搞祭祀,沐浴,目的是為了驅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 (一致)
他們的情致是一樣的。
4、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人與人相交往,轉瞬間就度過一生。
今義:低頭或抬頭,泛指一舉一動
5、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譯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句)
譯文: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聚會。
7、當其欣于所遇。(狀語后置句)
譯文: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
8、亦將有感于斯文。(狀語后置句)
譯文:也將對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學生朗讀。
1、思考:本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變化的詞語分別是哪些?
教師明確:樂、痛、悲(板書)
2、那么作者的樂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別是什么呢?
落實:問題一: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教師提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四美具,二難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并”指主客難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們在這里套用這句話,分別指出“樂”之由。
教師明確: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體落實在句子上表現(xiàn)這一天的天氣狀況的句子:板書: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這體現(xiàn)什么之美?板書:氣候宜人。
(2)、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余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教師板書。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翠竹。
B、(譯文: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省略句)
主體是山水,這里體現(xiàn)的是環(huán)境之美。
(3)、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如何表達?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A、譯文:(我們)抬頭縱觀天地的廣大無邊,低頭俯察萬物的興盛繁茂。當然:照定語后置的正常語序應該譯成:(我們)抬頭縱觀廣大無邊的天地,低頭俯察興盛繁茂的萬物。
B、所以: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C、所以游目騁懷 (動作使動,使……放縱,使……奔馳)
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
D、足以極視聽之娛 (副詞作動詞,盡享) 之:的
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
E、譯文: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锝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F、信可樂也:實在是快樂啊!
板書: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
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生活的美好。板書:生活美好。
(4)、樂事: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我們來看這句話:
A、引以為流觴曲水。
譯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為流動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義:它(曲水)的旁邊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
今義:次第較后;第二(用于列舉事項);次要的地位
C、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譯文:雖然沒有熱鬧的管弦音樂。(定語后置)
D、一觴一詠 (名作動,喝酒)
一邊喝酒,一邊賦詩。
F、也足夠盡情地抒發(fā)內心的情思了。
板書:流觴曲水 一觴一詠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這體現(xiàn)了相聚詩酒之樂。板書:相聚詩酒。
(5) 那么還有“二難并”,我們不知道這些名士誰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開心得不得了。板書: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A、群賢畢至 (形作名,賢士)眾多的賢士都聚在這里。
B、少長賢集 (形作名,年輕的人,年長的人)年輕的、年長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還有像謝安、孫綽、支遁等人,這些人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名士風流,像王羲之、謝安不用說,孫綽、許洵是著名的玄學家,支遁是和尚,這些人聚在一起,他們忘記了年齡,盡情享受著樂景、美事。
這是“名士相聚”之樂。(板書)
總體板書:
氣候宜人(良辰):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環(huán)境優(yōu)美(美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帶左右
生活美好(賞心):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
相聚詩酒(樂事):流觴曲水 一觴一詠
名士相聚(二難并):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問題二: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現(xiàn)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樂一轉,本來是今天游宴的快樂,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實生死,萬物的生和滅,其實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樂轉悲有一個過渡,他先寫兩種人,一種人好靜,這種好靜的人就“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面對面)
在家里(室內)和朋友面對面交談。(暢談)
就是說:我們這些好朋友,我們是好靜的,我們在屋里,談談人生啊,談談抱負啊,談談理想啊,還有一種人啊,好動,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這種人是可以到處形跡天涯。可是作者說,無論是好靜也罷,好動也罷,這兩類人,其實他們的快樂都不能永保,那么這樣一來呢,厭倦了之后,“痛”由此產生了。
教師明確: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 (動詞,達到、得到)
B、譯文:等到對于自己已經對得到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隨著事物和環(huán)境的變遷而改變,感慨就會隨之而生。
板書:所之既倦
這是永不滿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在欲望”來概括。(板書)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A、向之所欣,這里的“向”,古義:過去、以前,原先感到高興的事。
今義:方向
B、俯仰: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或抬頭,泛指一舉一動
C、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還不能不因此(因為這)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D、譯文:原先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已經成為陳跡,還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實際上是“所遇已陳”,生命狀態(tài)在不斷變化,無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停無法掌控”來概括。(板書)
最后:“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A、何況壽命長短,完全聽憑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畫家張璪曾經提出了一條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
B、終歸要走到盡頭。
生命的消逝“無法抗拒”,我用“個體生命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來概括。(板書)
總體板書:1、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停無法掌控(所遇已陳)
3、個體生命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無法抗拒)
問題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么?
教師明確:如果說“痛”是感性的,是淺表的情感表現(xiàn),那么“悲”則是理性的,內在的情感體驗,只有足夠大的“痛”感,才能上升為“悲”之境地。因此,這兩種情感體驗是不同的。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說明作者“悲嘆古今同為生死無常”板書。表達生命無常的觀點是一樣。
B、“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實際上是作者“悲嘆后人慨嘆今人之慨嘆”(板書),實乃“悲哀”之極。(我們后來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勝地不常,盛宴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得到印證。
總體板書:
1、 悲嘆古今同為生死無常
2、 悲嘆后人慨嘆今人之概嘆
【蘭亭集序的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公開課教案04-13
《蘭亭集序》市級公開課教案04-13
《蘭亭集序》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06-02
蘭亭集序 公開課04-13
蘭亭集序公開課04-13
《蘭亭集序》公開課教學反思04-15
《蘭亭集序》公開課教學案例04-13
《蘭亭集序》公開課上課記錄04-13
《蘭亭集序》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