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因詞得福的故事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歲當丙辰,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是個很平凡的日子,但卻產生了一首在文學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詞章。
這一年,蘇東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為他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不同,被黜為密州知州。在重視京官輕視地方官的風習下,自然有被貶謫的感覺。
這一年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被貶在外,頗為失意。父母都沒有了,兄弟倆仕途又都很坎坷,蘇東坡的心情有些壓抑。
中秋夜晚,皓月當空,蘇東坡與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臺上賞月飲酒。歡樂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頗深,即興寫成《水調歌頭》一首,道: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明月為線索,隱顯明暗交錯,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筆突兀高遠,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沉思考。接著寫欲脫離塵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處不勝寒”,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世的熱愛與眷戀。表面是寫仙凡之念,實質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現(xiàn)。下片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貫穿著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曠達的情懷收束,給人以鼓舞和啟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極強,是詠嘆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說得雖然有些過頭,其他的詞也在繼續(xù)流傳,并沒有作廢,只是有些相形見絀罷了。仿佛是群星燦爛的.天空出現(xiàn)一輪明月,其他的星宿馬上就顯得黯淡無光了。也可看出這篇詞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一天,神宗問現(xiàn)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詞是什么,太監(jiān)便把這首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時,深有感慨地說:“蘇軾終究是愛戴君王的。”于是下詔把遠在黃州的蘇軾調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而得到遷往內地,也算是因詞得福吧!
【蘇軾因詞得福的故事】相關文章:
蘇軾的故事名人故事11-15
蘇軾勵志故事12-24
蘇軾與秦觀的故事04-29
蘇軾與黃庭堅的故事05-24
蘇軾的故事15篇12-11
蘇軾任職杭州的故事10-27
懷古詩蘇軾的詞07-29
凡人蘇軾名人故事11-26
名人故事:蘇軾才華橫溢的故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