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魚我所欲也教案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
2. 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
3. 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
4. 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1. 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課前檢測:】
日本政府寓言通過了右翼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_________,________!保ㄓ谩睹献印分械拿涮羁眨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 ,字 ,鄒(今山東鄒縣)人, 時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jié)選自《 》!陡孀由稀返闹饕獌热菔顷U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暎驗樗鼈兎謩e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模樦氨拘摹钡姆较虬l(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課文講解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 )提出本文的論點: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
第二層(從“ ”到“ ”):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fā)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這一層次所有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
第三層(“ ”),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 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耙缓勈常欢垢彪m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 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 ”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2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场Ⅲw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于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薄⒐驶加兴槐僖。通避
。病⑷f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场⑺R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薄⒈疚氖且黄h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取義
。、作者是怎么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東西(義和不義)。后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寫作特色:
、 善用比喻。
、 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 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 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為義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 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茍得有甚于生義
╱正面→→
舍 魚 死 雖惡所不避有甚于死不義
生
取
義
╲反面: 向(為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鐘無益
今(為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jié)操的說理散文,《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一)。孟子以嚴肅的態(tài)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陶。
學習任務
1. 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把握人生,慎重選擇。
2. 學習經典論說文在論證結構和方法的獨到之處。
3. 感受孟子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節(jié)奏鮮明的特點,多朗讀,多背誦。
學習方法
1. 采用“誦讀—積累—感悟”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2. 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資料,為文章觀點找論據,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一)》。
3. 善于聯系當代,聯系個人生活實際,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鑒古人的思想精華。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 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疏通課文大意,找出疑難之處,留待課堂解決。
2. 默讀課文,基本斷句準確。
3. 教師推薦網站,了解孟子。
學生根據教師推薦網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組查找以下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介紹:孟子簡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學說、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語。
二、激趣導入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引出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1. 由一二位同學講一則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對織”。
2. 歸納至今為人們所樂于運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盡信書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還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語,搶答說出哪些熟悉的成語是出自《孟子》的。例:專心致志、與人為善、舍己為人、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課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蘊含的成語是什么?
“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
三、整體感知
1. 教師和學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節(jié)奏。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fā)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鐘”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對稱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語言特點。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
2. 教師以若干問題帶動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倜献釉谖闹械闹饕^點是什么?
、谖闹心木湓捒梢愿爬ㄈ拇笠?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實詞、虛詞,正確翻譯課文。
2、本文語言自然流暢,節(jié)奏感強,富有氣勢,加強朗讀和背誦。
3、理解作者的觀點,結合實際生活賦予它們以新的內涵。
教學重點:
1、 體會語氣,練習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二、朗讀練習
注意要點: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yú)
停頓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廴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艽酥^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谳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苓@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梢,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2)師生討論,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
五、布置作業(yè)
【實用的魚我所欲也教案4篇】相關文章: